人物
时段
朝代
诗文库 正文
风俗通义佚文卷:氏姓下 其十二 东汉 · 应劭
 出处:全后汉文 卷四十
嗣氏,卫嗣君(《广韵》七《志》)
论天下大计陈四务五患书建炎元年五月十七日 宋 · 唐重
 出处:全宋文卷三七七一、《三朝北盟会编》卷一○四
臣于今月十七日恭捧初一日皇帝登宝位赦书,望阙宣读,人人感慨流涕。
当国步多艰之际,忽闻诏音,以定神器,宗庙社稷不缺祭祀,四海生灵不忘戴旧,诚千万世之幸。
累日祗诵,䌷绎词旨,其中有云:「绍祖宗垂创之基,怀父兄播迁之难」。
卒章云:「伺候两宫之复,终图万世之安」。
其言哀痛深切,泣血铭心,推原德意而施行之,惟恐奉诏不勤不敏,以辜新政
废神霄朝拜,罢常平给散、限外印契、额外拨放,道僧还俗者给据,商贾负贩者免税,如此等事,于朝政非大安危也,于国体非大利害也,于人情非大休戚也。
陛下制诏之意,欲绍祖宗垂创之基,必思所以兴复之策;
既怀父兄播迁之难,必思所以救难之方。
此乃大安危也,大利害也,大休戚也,诚天下大计也。
然祖宗垂裕之基,以京师为根本,以两河为股肱,金人再犯京阙则根本摇,长驱两河则股肱病矣,所以为兴复之策者何如也?
陛下以太上皇为父,以嗣君皇帝为兄,金人一举而邀两宫,当被发缨冠而往救之矣,所以为救难之方者何如也?
自古夷狄之侵中国未有如此之酷,然其吞噬之欲尚未厌也,其凭陵之势尚未已也。
前日致寇之因,陛下尝通知之乎?
今日禦寇之术,陛下亦熟计之乎?
既不知己而又不知彼者必殆,既不能强而又不能弱者必危,陛下度彼己之实则知所以自治矣,察强弱之理则得所以常胜矣,此天下之大计也。
陛下所以与大计天下者固以素定,非臣所得而拟议也。
然以今日之务有四而其利甚溥,大患有五而其祸不可胜言,臣为陛下举其略而试陈之:定都关中,据山河百二之势,以植根本之地,所以杜瓜分之渐也;
大藩,重宗子维城之计,以固磐石之基,所以救瓦解之失也;
夏国之好而守抚旧疆,所以讲好息民也;
立青唐之后而封以故地,所以兴灭继绝也。
此四者,千万世之大利也,虽千万言而莫究,岂非今日之急务乎?
若夫大患有五,而救患亦不可缓。
法令滋张而吏缘为奸,欲救此者莫先于守祖宗成宪;
朝纲委靡而不振,故士大夫相习而诞谩,欲救此者莫先于登用忠直;
军政败坏而不举,故兵将相煽而奔溃,欲救此者莫先于大正刑赏;
国用竭矣而利源又失,欲救此者莫先于选将漕之臣;
民心离矣而调发方兴,欲救此者莫先于择循良之吏。
此五者,非天下之通患乎?
今日之务有四而其利甚溥,大患有五而其祸不可胜言,皆诏旨之所未及,臣愚不忍缄默以苟容,敢竭愚而妄有陈焉。
天下之大计议不旋踵,而机会之投间不容发,陛下独断而早图之,以起中兴之运,而成再造之功,则祖宗垂创之基于此可绍,而两宫播迁之难于此可复矣,此诚天下之大计也。
臣曩叨谏省,屡陈致寇之因,坐是斥逐,承乏守土,累上禦戎之略,言皆有證。
顷者闻陛下以大元帅之节戡定国难,臣尝具劄子陈述三策,乞移关中以符众望,臣区区之愚已陈其梗概矣。
兹者恭承诏旨,许臣庶详具利害陈述,语言诋讦亦不加罪,以此见陛下诚有听言之意,首开求言之路。
有君如此,其忍负之!
臣戆愚徇国,不识忌讳,敢肆危言以塞明诏。
进退存亡之几,臣于此卜焉。
陛下不以臣愚不肖许赴行在,得方寸地以披露肝胆,庶几或补于经纶之万一,臣之愿也。
臣非自为谋也,实为天下国家计也,惟陛下裁之。
檄蜀文 宋 · 唐重
 出处:全宋文卷三七七一、《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》卷一九○
契勘金人犯顺,都城戒严已逾半年,臣子区区忧国之心,不遑宁处。
昨于正月十三日差兵士魏俊、李超间道赍书审奏,至四月初二日到京,特补官遣回,寻令赍状。
据本人称:金人于四月初三日尽离京城,邀致太上皇帝嗣君皇帝并渡河前去。
闻之骇愕,痛贯心骨,血泪交流,仆地自摧,号天莫诉
再加审问,其言京城唯是搜括金银,士民如故。
四月初五日元祐孟太后垂帘听政,康王大元帅总天下兵马,见在山东,亦已奉迎。
即是宗庙社稷不失祭祀,四海生灵不忘旧戴。
然两宫法驾蒙尘冒难,凡为臣子义当如何?
太上皇在位二十六年,改过不吝,备见罪己之诏,嗣君皇帝宽仁恭俭,天下归心,今一旦播迁,万里远涉,而中外士大夫无一人效死请命以尽臣子之节者,岂不为万世耻哉!
近承天下兵马大元帅康王府移文经略范左丞,令邀其归路,奉迎銮舆。
此虽将帅之任所当勇为,凡我守土之臣岂可坐视?
主辱臣死,乃臣子见危致命之日。
某疲病怯懦,不能被坚执锐,身先士卒,以抆国难,亦不敢偷生忍耻,苟延喘息,以为身谋。
不量小己,辄欲率诸路守臣各优备礼物,奉表前去大金国请迎銮舆。
某捐躯冒死,躬造绝域,沥血恳请。
凡我同志,宜鉴此心,蚤为之所,毋贻后悔。
如有忠臣义士愿奋身同往,或倾资助义,各赴所属具陈。
期以两月,决定一行。
念我祖宗德泽涵育一百七十年,必有忠义慷慨以徇国家之急者。
须至移文。
牒请体念国难,疾蚤施行。
仍希公文回示。
谨牒。
五月一日
〔小贴子〕上件事理如蒙孚察,请差人赴京兆府会集,仍先希公文回示。
元丰末先臣确受遗定策本末劄子宣和间 北宋 · 蔡懋
 出处:全宋文卷二九四八
三月十八日上殿奏事,面奉圣旨,令臣具元丰末先臣确受遗定策本末。
臣契勘元丰八年正月二日,神宗圣体稍康。
至二十六日,神宗疾势再作,储嗣未建,中外汹汹。
先臣时任尚书右仆射,念宰辅之责,日夕忧惧。
朝路行次,以密语问宰臣王圭但唯唯而已。
先臣疑之,继问邢恕,云:「近见致仕官王棫,言王圭尝遣高士充问其父遵裕云:『万一有变故,长乐意欲立谁』」?
先臣曰:「圭不忠于王矣」!
于是以身任之。
章惇意气可任,而门下侍郎,令邢恕,约以共济大事。
喜功名,慨然相从。
燕达忠实可托;
殿前指挥使臣叔硕约
报云:「愿尽死力,上助相公」。
蔡京开封,面谕云:「奸人如有异同,须正典刑」。
乃备刽子随行。
又令臣叔硕采听中外,恐缓急失事机。
臣叔硕时为军器监,与阎守勤职事相干,闻阎守勤云:「二王每问神宗圣体,多不避宫人,直诣宣仁圣烈皇后左右,屏人语移时不出。
神宗疾,不能言,但怒目之而已」。
守勤又云:去年十二月,守勤在延春阁奏事,神宗下阁云:「我足跌头痛」。
又叹息云:「我好孤寒」!
及语慈圣光献皇后事,多追慕感泣。
二月间,因写字指挥事,独守勤在侧,写一「太」字指示守勤,沈思久之,复涂「太」字,又写与守勤:「不入局做甚」?
守勤与臣叔硕言:「不晓圣意写『太』字谓何」。
臣叔硕白,先臣云:「圣意深远,写『太』字者,岂非欲写『皇太子字耶
此事大臣主张得定,即不须指挥
若大臣不忠,主张不定,徒为祸端,所以不欲当面指挥辅臣。
知汝与守勤时相见,欲令传圣意与我耳」。
臣叔硕又闻御药刘惟简言:王圭不知使谁状入文字来,惟简张茂则房内,窃见其中云:「今来建储事,上系皇太后圣断,非外臣所当预」。
先臣曰:「圭尝谕同列曰:『立嗣人主家事,吾曹不要管他』。
惟简之言殆不诬矣」。
既而臣叔硕复见李嗣徽,具述奸人阴谋不可量,且曰:「万一为此辈所先,中夜御宝一纸出,明日奈何」?
又见向宗回,访以所闻,宗回曰:「若问所闻,寒心难言。
前闻雍王乞于内中止宿,中宫厉声纷争乃已」。
先臣以谓事势危迫如此,而又神宗疾势弥留,恐变出不意,须早定大计,使奸人不及谋,则万全之道也。
然须内外协力,事乃克济。
立储前,令臣叔硕谕燕达等曰:「辅臣之家,平时不可与中官军帅交一语。
今国家艰难,正忘身报上之时,固不可以小嫌误大事也」。
因令臣叔硕谢刘惟简、阎守勤曰:「前所喻,已见忠于国家。
御药侍奉左右,凡事更加谨察,有合知者速须报来。
事有成败,上系宗社安危,彼此祸福,不足言也」。
又谕达云:「事在旦夕,若万一有异同如何」?
曰:「丞相率百官,将校争之,有死无二」。
又令阎守勤密白知钦圣宪肃皇后:「明日建储,禁中诸事乞加意伺察。
至时中宫须至在福宁殿」。
钦圣宪肃皇后云:「里面事不须忧,外面议论如何」?
守勤云:「蔡相已布置定大事」。
二月二十九日,先臣更不宿,约诸大臣自内东门回,直邀王圭执政官就南厅聚议。
先臣即语王圭曰,神宗疾势渐急,在上有人问,当何以对?
俛首不语久之。
先臣云:「今日非寻常议事之时,安可缄默观望」?
回目章惇惇复以语恐之,色变不答。
先臣顾曰:「相公岂有他哉,特临大事持重尔」。
又语曰:「去年春延安郡出侍大宴,圣意已定」。
不得已,方云:「延安郡」。
臣曰:「此是第一句尔,不知第二句云何」?
无语。
先臣曰:「相公之言足矣」!
先臣于是索纸写劄子,令手书,及率众大臣书名押字。
是晚,同执政至神宗御床前奏云:「去年春得旨,令延安郡今春出閤。
今大本未见,乞立为皇太子,以安宗社之基。
请来早降别处分,仍肆大赦天下」。
神宗闻之,首肯泣下,辅臣呜咽流涕。
帐后宫人闻之,莫不饮泣。
先臣执劄子顾张茂则,厉声云:「已得圣旨,立延安郡皇太子
都知皇太后,某等贺」。
于是茂则引辅臣至帘前再拜而出。
太后熟视状奏,差中使学士院
三月一日文德殿宣制,因奏乞改哲宗庙讳,贴麻施行。
二日,肆赦天下,寻选神宗所信任中使十人,令侍卫皇太子
三月五日宣仁圣烈皇后急召二府趋至殿门。
先臣却步语王圭曰:「万一有不讳,须先请皇太子皇帝位」。
云:「待到帘前取旨」。
先臣云:「今日之事,各系家族。
储嗣已定,相公尚云取旨何也」?
仓皇曰:「惟命是听」。
洎至帘前,神祖已升遐,辅臣向帘前恸哭。
王圭张茂则相语,欲先到柩前,先就坐,即皇帝位
先臣奏乞捲帘,与诸辅臣见嗣君讫,下殿再拜,退至会通门南幕次。
凡有指挥事,并先臣亲书,令小黄门持至内东门付本房行遣,再入奠于神宗柩前。
乃召军帅、二王上殿,帘前谕以神宗升遐,嗣君即位
次率百官军校班,于福宁殿宣遗制,见嗣君讫,退。
时帘前出遗制,不言钦成皇后,先臣奏云:「德妃朱氏诞生圣嗣,遗制内并无尊崇之礼,欲添入。
德妃朱氏可尊为皇太妃」。
久之,曰:「可」。
先臣复与诸大臣奏,乞以梁从政承受资善堂文字。
先臣内宿凡七日,归,号泣谓臣祖母明氏曰:「去年冬中书奏事,神宗因论天下事,泫然流涕。
某因问何为感伤,岂非宫中有所不快?
神宗良久曰:『天下事只做到这里,儿子年小,须得长君继为之』。
某奏云:『陛下春秋方盛,岂可为此语』?
神宗曰:『天下事只如此』。
某复言:『陛下有子岐嶷,臣等未先朝露,当以死报陛下』。
神宗喜,顾某曰:『卿必无负』。
又某初除右仆射时,神宗宣谕云:『朝廷命相,须可以托国建储』。
前二日,某因蔽身同列之后以观,神宗不见某,枕上辗转惊愕。
某近前,神宗乃定。
然某素受神宗顾托,今可无愧,但吾家如晁错于汉室矣」。
神宗既殿攒,哲宗同宣仁圣烈皇后御迎阳门垂帘听政。
是时众议哲宗与宣仁圣烈皇后同设席,忽有中人至崇政殿门閤子内见二府,云欲少却御椅子及微偏,以明崇事宝慈之礼,先臣云:「朝与宫中不同,岂可如此?
请奏知一如仪注」。
臣祖母明氏、母孙氏入见钦圣宪肃皇后,言:相公帘前奏请立皇太子时,皇太后拥哲宗付刘惟简出就坐,而太皇太后以手指擉皇太后云:「你这回放心」。
因指胸示臣祖母,犹有青痕。
及见钦成皇后,号泣曰:「若非相公,我子母几无去处」。
先臣奉诏为山陵使,臣祖母入见,因令奏知钦圣宪肃皇后:将来神宗山陵发引,乞且保佑嗣君,不可远行,宜请皇太妃扈从。
是时中外既安,司马光与诸用事之臣素为神宗所退黜者,皆欲乘时摅其愤气,于是神宗法度欲一切扫革之而后已。
朝廷不问是否,一切从之。
先臣奏云:「太皇太后神宗为母子,举动若此,反类有仇。
皇帝陛下父子继统,政事固有随时损益,不宜过听人言,以伤事体」。
自为永裕山陵使回,即求解机务,宣仁圣烈皇后未许。
既而称疾,请益坚,乃以观文殿知陈州
谨录进呈,取进止。
蔡懋劄子。
按: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卷三五二原注引。
张邦昌赦文靖康二年四月辛酉 宋 · 颜博文
 出处:全宋文卷三二二○、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》卷四、《三朝北盟会编》卷八九
天下承平几二百载,百姓安业,岂复知兵。
乃者奸臣,首结边难,招致祸变,城守不坚。
嗣君皇帝越在郊野,予以还归,横见推迫,有尧、舜之揖让,无汤、武之干戈。
四方之广,弗通者半年;
京城之大,无君者三月。
从宜康济,庶拯艰危,可依下项:应手书到日,昧爽以前,罪无轻重,常赦所不原者,并特释放。
遣官省视陵寝,诸州天庆观天宁节仍旧行香,官吏并与推恩。
勤王之师令管押归元来去处存恤。
诸处宗室,除于租税。
招免贼盗等事,令礼部遍牒施行。
恭请高宗复位奏建炎三年三月 宋 · 吕颐浩
 出处:全宋文卷三○四七、《三朝北盟会编》卷一二八、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》卷二一、建炎复辟记、《续资治通鉴》卷一○四
右,臣等契勘都统制王渊不能备禦虏人,致乘舆南渡,结连内侍,躐除枢管。
近有统制官苗傅、刘正彦被奉圣旨,将本官及内侍诛戮,委属允当。
外有建炎皇帝以避狄逊位一事,臣等窃详建炎皇帝即位以来,恭俭忧勤,过失不闻。
今天下多事之际,乃人主马上图治之时。
深恐太母垂帘,嗣君皇帝尚幼,未能戡定祸乱。
臣等今统诸路兵远诣行在,恭请建炎皇复位,或太后陛下同共听政,庶几人心厌服,可致中兴。
上金帅乞复立废主状靖康二年二月七日 宋 · 孙傅
 出处:全宋文卷三三一九、《大金吊伐录》卷三、《三朝北盟会编》卷七九、《靖康要录》卷一五、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》卷二
文武百寮、军民、僧道、耆老,中大夫、同知枢密院事孙傅等,今月六日亥时,准元帅府公文一道,传到大金皇帝圣旨指挥事。
傅等闻命震骇,义当即死。
然念世被本朝恩德至深至厚,嗣君亲政才有期年,恭俭忧勤,无所不至,若遽蒙废绝,实非臣子所敢闻知。
辄复忍死须臾,冒陈悲痛激切之辞,仰干台听,伏望垂天地再造之恩,毕终始保全之赐,傅等誓当捐躯碎首,图报万分。
谨具画一下项:一、太上皇已下不敢有违令旨,见已起发赴军前,同伸恳告之诚,乞垂矜悯。
一、嗣君即位以来,修德勤政,并无亏失,惟是失信一事,上累谴诃。
盖缘亲政之初,偶为谋臣所误,既以尽行窜责;
兼检会上皇昨违大辽信誓,亦系童贯、李良嗣、王黼等妄起事端,并行处斩了当。
以此,显见嗣君悔悟前失,非有他心。
伏望台慈特赐矜察。
一、嗣君自在东宫,即有德誉,著闻中外。
比及即位,臣民归仰。
今感戴保全,恩德已厚,若蒙终惠,未加废绝,尚可以岁修臣事之仪。
如抛降金银表段之数,虽目下未能敷足,将来下外路取索,分岁贡纳,实为大金永久无穷之利。
若一旦废弃,遂同匹夫,纵有报恩之心,何缘自效?
一、伏详来旨,令别选贤人以王兹土,许汴京人民随主迁居,具见仁慈存恤备至。
不惟臣民爱戴,罔有二心;
兼据今中外异姓,实未有堪充选举者,若仓卒册立,四方必不服从,缘此兵连祸结,卒无休息之期,恐非所以上副元帅爱惜生灵之本意。
一、今日之事,生之杀之,予之夺之,全在元帅,虽大金皇帝诏书有废立之意,然将在军,君命有所不受,则阃外之事,元帅固可专行。
如前项所陈事理明白,更望台慈特霁威怒,终赐保全。
一、汴京两经根括取索,公私各已罄竭,显见将来难以立国。
乞候班师之后,退守偏方,以备屏藩。
如蒙大恩,特许嗣君已废复立,所有称呼位号,一听指挥
右件如前,谨具申国相元帅皇子元帅,伏望特加矜悯,早赐允从。
伏候台旨。
天会五年二月七日,文武百寮、军民、僧道、耆老,中大夫、同知枢密院事孙傅等状。